新闻中心News Center

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

首页 > 淄博新闻中心 > 淄博行业新闻

二手冲床安全问题分析工厂必须重视的细节

时间: 2025-11-24 点击数:

在现代制造业中,冲床作为金属加工领域的重要设备,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五金等多个行业。由于新冲床价格高昂,许多中小型制造企业选择购置二手冲床以降低成本。然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一些工厂却忽视了二手冲床带来的潜在安全风险。近年来,因二手冲床操作不当或设备老化引发的工伤事故屡见不鲜,这不仅给员工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也对企业正常运营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深入分析二手冲床的安全隐患,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已成为当前工厂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二手冲床最大的安全隐患往往来源于设备本身的“隐性老化”。许多企业在采购时只关注设备的外观是否完整、能否运行,而忽略了内部结构的磨损情况。例如,制动系统失灵、离合器反应迟钝、滑块导向间隙过大等问题,虽然在空载试机时可能表现不明显,但在高强度连续作业下极易引发失控。更有甚者,部分二手冲床出厂时间已超过二十年,其关键部件如曲轴、连杆、飞轮等长期承受高负荷冲击,材料疲劳累积严重,存在断裂风险。一旦这些核心部件在运行中突然损坏,后果不堪设想。

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同样不容小觑。老旧冲床普遍采用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方式,线路老化、绝缘层破损、接线松动等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潮湿或粉尘较多的车间环境中,漏电、短路甚至起火的风险显著增加。更危险的是,一些工厂为了节省成本,未按规范加装漏电保护装置或接地不良,使得操作人员在接触设备外壳时面临触电威胁。此外,部分二手冲床缺乏现代安全联锁装置,如光电保护、双手启动按钮、急停开关失效等,导致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生误操作或身体部位误入模具区域,无法及时停止设备运转,极易造成断指、压伤等严重工伤。

模具安装与调试环节也是事故高发区。许多二手冲床在转手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拆卸和重组,导致机身精度下降,上下模对位不准。若操作人员未进行充分校准便投入生产,轻则导致产品报废,重则引起模具崩裂或滑块卡死。更有甚者,部分工厂为赶工期,允许非专业人员自行更换模具,缺乏必要的培训和监督,进一步放大了操作风险。同时,模具本身若存在裂纹、变形或固定螺栓松动等问题,也会在高速冲压过程中突然脱落或爆裂,对周边人员构成直接威胁。

维护保养制度的缺失是加剧二手冲床安全隐患的关键因素。正规厂家生产的新型冲床通常配备详细的维护手册和定期检修计划,但二手设备往往随附资料不全,甚至完全遗失。一些工厂既无专职维修人员,也未建立日常点检机制,导致润滑不足、螺栓松动、皮带打滑等小问题长期积累,最终演变为重大故障。更有甚者,个别企业为维持产量,明知设备存在异响或振动异常仍强行开机,这种“带病运行”的做法无异于埋下定时炸弹。

人员培训与安全管理意识薄弱同样是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不少操作工仅凭经验上岗,未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操作培训,对冲床的工作原理、紧急处理流程知之甚少。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用手代替工具取料、拆除防护罩、绕过安全装置等违规行为。而管理层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产能和订单上,对安全投入吝啬,不愿为老旧设备升级防护系统或更换关键零部件。这种重生产、轻安全的思维模式,使得安全隐患长期得不到根治。

要有效降低二手冲床的安全风险,必须从源头抓起。企业在采购前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全面检测,重点评估机械结构强度、控制系统稳定性及安全装置有效性。对于年限过长、修复成本高的设备,宁可放弃也不应勉强使用。投入使用后,必须建立完善的设备档案,制定科学的保养周期,严格落实每日点检、月度巡检和年度大修制度。所有安全装置必须保持完好有效,严禁私自拆除或屏蔽。同时,应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参加安全培训,强化规范操作意识,严格执行“一人一岗、持证上岗”制度。

工厂还应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如加装设备运行监控系统,实时采集压力、温度、振动等数据,提前预警潜在故障。对于高风险工序,可考虑逐步用数控冲床替代老旧机械式设备,提升自动化水平和本质安全度。管理层需转变观念,将安全生产视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而非可有可无的成本负担。只有真正把员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才能实现效益与安全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