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

首页 > 淄博新闻中心 > 淄博行业新闻

二手冲床自动化工厂使用案例分享

时间: 2025-11-19 点击数: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自动化与智能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尤其是在冲压行业,传统依赖人工操作的生产模式正逐步被高效、稳定的自动化系统所取代。而在这场变革中,二手冲床的再利用与自动化改造,成为众多中小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路径。本文将深入分享一家位于江苏的金属制品企业如何通过引入二手冲床并进行自动化集成,成功打造现代化自动化工厂的真实案例。

这家企业主营汽车零部件及五金结构件的生产,年产量超百万件。过去,工厂采用多台老旧国产冲床配合人工上下料的方式作业,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随着客户对交货周期和产品一致性的要求日益提高,企业负责人意识到必须进行技术升级。然而,全新的高速冲压自动化生产线动辄数百万元的投资,对于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是一笔沉重负担。经过多方调研,他们决定尝试“二手设备+自动化改造”的创新模式。

项目启动初期,团队从日本引进了三台九成新的闭式双点机械压力机,均为300吨级,原用于大型汽车覆盖件冲压。这些设备虽已使用多年,但结构稳固、精度保持良好,且符合国际安全标准。更为关键的是,其价格仅为新机的40%左右,大幅降低了前期投入成本。设备到厂后,专业工程师团队立即展开评估与调试,重点检查滑块间隙、离合器响应、润滑系统及电气控制模块的运行状态,确保核心部件处于最佳工作水平。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老将”融入现代自动化体系。企业联合本地自动化集成商,定制开发了一套集送料、定位、冲压、检测与堆垛于一体的智能控制系统。整条产线以PLC为核心,搭配伺服送料机、视觉识别系统与六轴机器人,实现了从原材料上料到成品码垛的全工序无人化操作。特别是在模具更换环节,采用了快速换模(SMED)技术,结合液压夹紧装置,换模时间由原来的90分钟缩短至18分钟,极大提升了柔性生产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在安全防护方面也下了足功夫。每台冲床均加装了光栅保护、双手启动按钮与急停连锁装置,并接入中央监控平台。一旦发生异常,系统可在毫秒级时间内切断动力输出,保障设备与人员安全。同时,所有运行数据实时上传至MES系统,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查看产能、良率、故障报警等关键指标,真正实现了透明化管理。

投产三个月后,效果显著显现。单班产能提升近3倍,日均产出由原来的1200件增至3500件以上,产品不良率从原先的2.3%下降至0.6%。更令人惊喜的是,由于自动化系统稳定性高,设备利用率突破9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人力成本方面,原本每条产线需配备6名操作工,现在仅需2人巡检即可维持运转,年度人力节省超过60万元。此外,因能耗优化与维护周期延长,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同比下降18%。

这一成功实践也引发了行业内广泛关注。不少同行前来考察交流,纷纷表示对“旧设备焕新生”的模式产生浓厚兴趣。事实上,该企业的经验表明,二手冲床并非落后产能的代名词,只要选型得当、改造科学,完全可以在现代制造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尤其对于资金紧张但又急需提升竞争力的中小制造企业而言,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转型路径。

当然,成功背后也有诸多细节值得借鉴。例如,在采购二手设备时,企业坚持“宁可多花一点钱,也要买口碑好、保养记录齐全的机器”,避免陷入低价陷阱;在自动化方案设计上,充分考虑未来扩展性,预留接口以便后续接入更多传感器或AI质检模块;在人员培训方面,提前半年安排技术骨干参与系统学习,确保上线后能独立运维。

如今,该工厂已建成两条基于二手冲床的自动化产线,第三条正在规划中。未来,他们计划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虚拟仿真与预测性维护,进一步挖掘潜力。这场始于“节流”的改革,最终演变为一场全面的智能制造升级。它证明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制造业的进步,不一定要靠最贵的设备,而是要靠最聪明的整合与最坚定的执行力。

在这个追求极致效率的时代,资源的再利用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新定义生产的边界。一台台曾经退役的冲床,在智慧与创新的驱动下重获新生,它们轰鸣的声音不仅是金属成型的节奏,更是中国制造业韧性与活力的真实写照。那些在车间里默默运转的机器,正悄然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工业新篇章。